【裁判要旨】雇員在雇傭活動中因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基于雇傭關系和侵權行為分別對雇主和第三人享有賠償請求權,但如何主張權利要根據(jù)第三人責任大小有所區(qū)分。如第三人應負全部責任,賠償權利人只能擇一請求第三人或雇主賠償;如第三人僅需承擔部分責任,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后,仍可基于雇傭關系行使訴權,請求雇主賠償。
【案情】2013年7月,駱某甲、楊某甲、楊某乙、駱某乙、駱某丙五人的親屬駱某某駕車在高速公路尾隨碰撞胡某駕駛的車輛后死亡,該事故中駱某某負主要責任,胡某負次要責任。經(jīng)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人民法院調(diào)解,胡某賠償五人344883元。后駱某甲等五人訴至浙江省長興縣人民法院,請求判令駱某某的雇主閆某賠償各項經(jīng)濟損失共計583767.8元。
【裁判】浙江省長興縣人民法院審理后,以死者駱某某系閆某雇傭的駕駛員,駱某甲等五人已與雇傭關系外第三人胡某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并履行完畢,不能再就駱某某與閆某的雇傭關系主張賠償為由,裁定駁回起訴。
駱某甲等五人未上訴,但嗣后申請再審,認為閆某安排駱某某駕駛超載車輛,對駱某某死亡也有過錯,其五人有權要求閆某賠償。故請求撤銷原裁定,指令長興法院審理。
浙江省湖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jīng)審查認為,駱某甲等五人以交通事故責任的30%向胡某主張賠償后,再就交通事故中駱某某應承擔的責任要求閆某賠償,該起訴符合民事訴訟起訴受理條件;不服駁回起訴的民事裁定可依法申請再審。原審機械適用司法解釋,違背立法本意,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條規(guī)定的應認定為“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情形。故裁定提審本案,并經(jīng)再審,撤銷原裁定,指令長興法院審理。
長興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駱某某于凌晨在高速公路駕駛超載車輛,卻未足夠觀察路況,采取轉(zhuǎn)向、制動措施不當,撞上前方因堵車滯留的車輛,駱某某作為駕駛員的過錯程度與雇主閆某相比,應負主要責任,閆某對雇員的勞務行為負有監(jiān)管和安全防范職責,卻對車輛超載未盡監(jiān)管,應負次要責任。判決閆某對駱某甲等五人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未獲賠部分的損失(即由駱某某承擔的70%責任)承擔30%的賠償責任。
閆某不服,提起上訴。湖州中院審理后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本案核心問題是,雇員在雇傭活動中因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遭受人身損害,第三人就其應擔責部分賠償后,賠償權利人又起訴雇主請求賠償,人民法院能否受理。由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未區(qū)分第三人侵權時的責任構成,產(chǎn)生了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賠償權利人只能擇一請求第三人或雇主賠償。本案原審持此觀點,認為向胡某主張權利后不能再請求閆某賠償。
第二種觀點認為,雇員在雇傭活動中因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基于雇傭關系和侵權行為分別對雇主和第三人享有賠償請求權,但如何主張權利要根據(jù)第三人責任大小有所區(qū)分。如第三人應負全部責任,賠償權利人只能擇一請求第三人或雇主賠償;如第三人僅需承擔部分責任,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后,仍可基于雇傭關系行使訴權,請求雇主賠償。
《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明確了雇主與第三人之間為不真正連帶責任,即雇員一方既可直接向第三人主張賠償,也可請求雇主賠償,任何一方承擔賠償責任后均導致?lián)p害賠償請求權消滅,雇員一方不能獲得雙重賠償。故該規(guī)定隱含前提是第三人侵權造成損害而雇員和雇主均無過錯。這也是雇主作為中間責任人履行替代責任后,可向承擔終局責任的侵權第三人請求賠償?shù)睦頁?jù)所在。若損害后果由第三人、雇員等二人以上的各自過錯結(jié)合導致,第三人侵權僅是致害原因之一,必然也只需承擔部分責任。
比對《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二條會發(fā)現(xiàn),履職過程中第三人侵權,受雇于個人和受雇于用人單位會有不同結(jié)果:用人單位勞動者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同時仍可請求第三人賠償,而受雇于個人的雇員只能擇一請求第三人或雇主賠償。在不考慮第三人賠償能力前提下(假設能力足夠),若損害后果非第三人侵權單獨導致,這種不公平可能會加劇。顯然,辦案時不能對《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一條第一款作文義解釋。因為法律具有滯后性,紛繁復雜的案情不可能完全被現(xiàn)行法律條文所覆蓋,機械理解適用可能會導致司法不公,這顯然違背司法解釋的制定初衷。只有限縮解釋為“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可請求第三人就其過錯承擔賠償責任,也可直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代第三人先行承擔賠償責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償”,才能推導出前述第二種觀點,最大限度消除受雇于個人和受雇于用人單位在履職中遭遇第三人侵權的待遇差別。
需要說明的是,《人身損害賠償解釋》規(guī)定雇主承擔無過錯責任,實質(zhì)是讓個人雇主對雇員承擔與用人單位同樣的勞動保障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雇主承擔過錯責任,取代了《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一條的相關內(nèi)容。本案中駱某甲等五人提交了交警部門對閆某所作的詢問筆錄和事故責任認定書,證實駱某某駕駛的車輛超載而閆某未監(jiān)管,故駱某甲等五人最終勝訴。
來源:網(wǎng)絡
1、雇傭關系不能認定工傷,勞動關系條件下才存在工傷,提出工傷認定應當提交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八條?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農(nóng)民建房隊中包工頭即雇主與房主之間個人傾向于建設工程合同關系。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的,雇主應如何承擔責任,我國法律尚未作明確規(guī)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作了規(guī)定,該規(guī)定為司法實踐中正確處理此類糾紛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據(jù),本文試就該司法解釋...
一、承攬關系可否認定為工傷賠償依據(jù)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承攬關系不屬于勞動關系,因承攬人在承攬活動中受傷的,不能認定為工傷,可以按人身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處理?!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
企業(yè)對工傷賠償后能否向直接侵權人追償 雇主對雇員的人身安全負有保護責任,雇員在為其工作中受傷,雇主應按照《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有關人身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承擔民事賠償責,雇員對雇傭關系以外的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第三人即侵權人享有賠償請求權,雇主...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有短期工、清包工、日結(jié)工等非勞動關系的用工方式,由于這種用工方式多為口頭約定,用工時間短,用工方式多樣,厘清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有利于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不同,可...
導LEAD語提供勞務者,是指未與雇主建立勞動合同關系,但又受雇主的委托或者指派從事有關勞務活動的自然人,其與雇主之間形成的關系包括幫工關系、雇傭關系、勞務關系等。本文主要討論是提供勞務者在提供勞務過程中自身所遭受的人身損害,不包括第三人對其...
法律中規(guī)定的雇傭關系是怎樣的依據(jù)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雇員從事雇主指示的工作發(fā)生交通事故的,不是雇員責任的,雇員可以要求責任人賠償,也可以要求雇主賠償,雇主賠償后可以向責任人追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因為經(jīng)濟問題無法賠償,法院會強制執(zhí)行,如果強制執(zhí)行后被執(zhí)行人仍不能償還債務的,應當繼續(xù)履行義務。債權人發(fā)現(xiàn)被...
一、雇傭關系,受傷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依據(jù)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雇傭關系并不是勞動關系,所以雇員在雇傭活動中受傷的,不適用勞動法的規(guī)定,為能申請勞動仲裁的。二、相關法律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用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