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案情
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經(jīng)公開審理查明:2009年4月,被害人彭桂根、習金華、彭淑韋合伙經(jīng)營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qū)下村鎮(zhèn)的高山選礦廠。2010年4至5月間,被告人習海珠為迫使彭桂根等人轉讓該廠,多次指使習小紅、習思平,以每去一次每人發(fā)50元錢為條件,組織本村部分老人、婦女到廠里,采取關電閘、阻攔貨車裝貨等方式阻礙生產(chǎn),并對工人進行威脅。2010年11月、2011年4月,彭桂根、習金華、彭淑韋三人先后被迫將該選礦廠以39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習海珠。習海珠陸續(xù)支付了彭桂根222萬元,但仍欠彭桂根75萬元,彭桂根多次討要。
2011年7月3日21時許,在新余市暨陽五千年娛樂城301包廂內,習海珠指使艾宇剛等人毆打彭桂根,并逼迫彭桂根寫下收到習海珠購買高山選礦廠所欠75萬元的收條。經(jīng)鑒定,彭桂根所受身體損傷構成輕微傷乙級。
另查明,2011年9月8日晚,被告人習海珠、習勇兵等人與李良、被害人王慶等人在新余市華祥苑茶樓商談履行購礦合同一事。其間,李良要求習勇兵離開,習勇兵與王慶發(fā)生爭執(zhí)。習海珠指使陳海峰(在逃)等人持刀將王慶砍至輕傷。
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習海珠等人以關電閘、阻攔貨車裝貨等脅迫手段強迫被害人彭桂根等人轉讓高山選礦廠,情節(jié)嚴重,其行為已構成強迫交易罪;習海珠等人故意傷害被害人王慶身體,致其輕傷,其行為又構成故意傷害罪。關于習海珠等人是否構成搶劫罪的問題,經(jīng)查,雖無法認定彭桂根書寫收條的具體內容,但習海珠等人采取暴力手段逼迫彭桂根書寫收條,其目的是消除或減少習海珠所欠彭桂根的債務,侵犯了彭桂根的財產(chǎn)權利,故習海珠等人還構成搶劫罪。習海珠等人所犯數(shù)罪,依法應予并罰。在搶劫共同犯罪中,習海珠授意犯罪,系主犯。該搶劫犯罪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系搶劫未遂,依法可減輕處罰。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六十九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被告人習海珠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決定執(zhí)行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
一審宣判后,被告人習海珠提出上訴。主要理由是:本案事實不符合搶劫犯罪當場取得財物的特征;即便認定為搶劫罪,也應認定為犯罪中止,而非未遂,更不應認定為既遂。新余市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主要理由是:本案證據(jù)可以證實,被告人習海珠等人逼迫被害人彭桂根所寫收條的內容為“收到習海珠購買高山選礦廠所欠75萬元”,習海珠等人的搶劫行為已實施終了,債務已經(jīng)消滅,屬于搶劫犯罪既遂,對習海珠所犯該罪應在有期徒刑十年以上量刑。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被告人習海珠等人以暴力、脅迫手段逼迫被害人彭桂根寫下75萬元收條的犯罪行為,當場完成了“歸還”75萬元欠款的全部手續(xù),使彭桂根難以向其追債,進而實現(xiàn)了消滅合法債務、非法占有彭桂根合法財產(chǎn)的犯罪目的,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且應認定為犯罪既遂。檢察機關關于習海珠等人構成搶劫既遂的抗訴意見成立,應予采納。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如下:被告人習海珠犯強迫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決定執(zhí)行有期徒刑十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
二、主要問題
在拖欠被害人錢款情況下,以暴力、脅迫手段逼迫被害人書寫收條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屬于犯罪既遂還是未遂?
三、裁判理由
(一)在拖欠被害人錢款情況下,以暴力、脅迫手段逼迫被害人寫下收條的行為,應當認定為搶劫罪
1.搶劫罪的侵害對象既包括財物,也包括財產(chǎn)性利益
對本案被告人的行為能否認定為搶劫罪,關鍵要看財產(chǎn)性利益是否屬于搶劫罪的犯罪對象。這一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很多爭議,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困惑以及司法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
許多國家都在刑法典中將財產(chǎn)性利益作為財產(chǎn)犯罪的對象,如德國、日本、韓國、英國等。日本刑法將財產(chǎn)罪分別規(guī)定為財物罪和利益罪兩類,作為財產(chǎn)犯罪對象,財物和財產(chǎn)性利益是并列存在的,不存在包容關系。日本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規(guī)定,“使用暴力、威脅而獲得財產(chǎn)性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獲取該不法利益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并沒有直接規(guī)定侵犯財產(chǎn)罪的犯罪對象包括財產(chǎn)性利益,也沒有單獨設立利益罪,但是,刑法理論界普遍的觀點認為,財產(chǎn)性利益可以作為財產(chǎn)犯罪的對象。,隨著社會交易方式、財產(chǎn)形態(tài)的日漸多樣化,作為刑法中的財產(chǎn)犯罪的對象,“財產(chǎn)”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呈現(xiàn)逐漸擴張趨勢。財產(chǎn)既包括有形的財物,也包括各種財產(chǎn)性利益。加強對財產(chǎn)性利益的法律保護,是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刑法第五章規(guī)定的侵犯財產(chǎn)罪,對相關罪名的罪狀表述多采用“財物”這一概念,如“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構成搶劫罪。單從文義來看,相關罪狀表述似乎將財產(chǎn)犯罪的對象限定為有形的“財物”,但是,財產(chǎn)性利益具有財產(chǎn)價值,可以轉化為現(xiàn)金或者其他財物,因此,從對財產(chǎn)權的法益保護角度來看,此處所謂的“財物”,不僅包括有形的“財物”,也應當包括以其他形式存在的財產(chǎn)性利益。搶劫有形財物與搶劫財產(chǎn)性利益所侵害的對象都是財產(chǎn),如僅因財產(chǎn)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就加以區(qū)別對待,顯然是不公平的。
此外,“侵犯財產(chǎn)罪”這一類罪的表述,已經(jīng)明確將“財產(chǎn)”作為該類犯罪侵害的對象,廣義的財產(chǎn)顯然包括財產(chǎn)性利益。鑒于此,將搶劫罪罪狀中的“財物”理解為包括有形財物之外的財產(chǎn)性利益,不屬類推解釋,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本案中,被告人習海珠等人以暴力、脅迫手段逼迫被害人彭桂根書寫75萬元收條,侵犯的就是彭桂根的財產(chǎn)性利益。
2.被告人習海珠等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手段,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
本案中,對被告人習海珠以暴力、脅迫手段逼迫被害人彭桂根書寫75萬元收條的行為定性,存在搶劫罪和敲詐勒索罪兩種意見。我們認為,該行為應當認定為搶劫罪。
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客觀方面,即行為的內容、方式、手段不同。搶劫罪以當場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作為行為內容,當場取得財物;而敲詐勒索罪的行為內容則一般僅限于威脅,取得財物可以在當場,但更多的是在威脅、要挾之后的一定期限取得。當然,有的敲詐勒索犯罪,行為人也可能使用一定程度的暴力,但這種暴力的程度尚未達到足以“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程度,否則就應當構成搶劫罪。
具體到本案,被告人習海珠在拖欠被害人彭桂根錢款的情況下,指使艾宇剛等人在封閉的包廂內毆打彭桂根,李凱凱在旁持刀威脅,彭桂根在孤立無援,被多人圍困、毆打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寫下“已經(jīng)收到習海珠購買高山選礦廠所欠75萬元”的收條。這種暴力行為已經(jīng)足以壓制彭桂根的反抗,使其不敢、不能反抗,其暴力程度顯然已超出敲詐勒索罪的輕微暴力程度,因此,以搶劫罪定罪處罰是妥當?shù)摹?/p>
(二)以暴力、脅迫手段逼迫被害人寫下收條的行為,屬于搶劫既遂
一般認為,犯罪行為構成既遂,通常是以該行為滿足某一罪名的全部犯罪構成要件為依據(jù)。搶劫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從對財產(chǎn)權的侵犯角度來看,認定搶劫罪既遂與否一般應以行為人是否實際控制了他人財產(chǎn)為標準。本案中,被告人習海珠上訴提出,即便認定為搶劫罪,也應認定為犯罪中止,而非未遂,更不應認定為既遂。也有意見認為,被告人習海珠等人的行為屬于搶劫未遂,理由是:習海珠等人拿到的僅僅是一張收條,該收條違背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按照合同法等相關規(guī)定,該行為屬于無效或可變更、可撤銷的行為,彭桂根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換言之,75萬元收條是否存在都不能消除彭桂根的合法債權,彭桂根仍可以憑原有的欠條向習海珠主張民事權利。
我們認為,被告人習海珠等人以暴力、脅迫手段逼迫彭桂根書寫75'萬元的收條,進而消滅債務的犯罪行為,屬于搶劫既遂。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被告人習海珠通過強迫彭桂根書寫75萬元的收條,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非法占有75萬元的犯罪目的。從表面上看,習海珠等人的暴力行為沒有獲取實實在在的財物,僅拿到了一張收條。收條本身雖不是有形財物,但卻是雙方債權債務消滅的主要證明憑證,習海珠拿到彭桂根書寫的收條,彭桂根就難以再向習海珠主張原有的75萬元債權。對習海珠而言,其拖欠彭桂根75萬元,實際上等同于事先占有了該筆款項,但這種占有是以習海珠、彭桂根二人的債權債務關系為前提條件的,即習海珠負有向彭桂根歸還該75萬元的義務。習海珠之所以逼迫彭桂根書寫收條,目的就是消除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消除彭桂根日后行使返還該款項請求權的可能性,徹底占有其事先占有的75萬元,不再歸還。在習海珠拿到彭桂根收條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犯罪目的,原來由習海珠占有的75萬元就變?yōu)榱恕胺欠ㄕ加小?,故應當屬于犯罪既遂?/p>
第二,以財產(chǎn)性利益為犯罪對象的搶劫案件,應當以財產(chǎn)性權益是否在客觀上受到實際侵害作為判斷既遂和未遂的標準。本案在犯罪既遂和未遂的問題上產(chǎn)生爭議,主要是由于搶劫對象特殊,并非實實在在的75萬元現(xiàn)金,而是能夠體現(xiàn)消除75萬元債權的收條。有觀點認為,被害人可以通過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主張自己的合法債權,因此,被告人的行為并不能改變原有的債權債務關系,屬于犯罪未遂。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實際上,即使在以有形財物作為犯罪對象的搶劫犯罪中,被害人對被搶財物的所有權也沒有喪失,只是喪失了占有而已,對此,顯然不能以被害人可以通過提起民事訴訟主張自己對被搶財物的所有權為由認定本案情形屬于犯罪未遂。此外,即使彭桂根提起民事訴訟,是否能夠勝訴,也并不確定。因此,不能以被害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等方式獲得救濟為由認定本案情形屬于犯罪未遂。
從對財產(chǎn)權的侵犯角度來看,對于以有形財物作為搶劫對象的案件,被害人擁有財產(chǎn)權的主要方式就是對財物的占有,一旦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喪失對財物的占有,其財產(chǎn)權就遭到了實際侵害,對此類案件,應當以行為人是否實際劫取財物作為判斷既遂和未遂的標準。對于以財產(chǎn)性利益作為搶劫對象的案件,被害人的財產(chǎn)權并不直接體現(xiàn)為對有形財物的實際占有,而是體現(xiàn)為各種財產(chǎn)權利義務關系,如果因犯罪行為改變了原有的財產(chǎn)權利關系,導致被害人喪失了財產(chǎn)性利益,被害人的財產(chǎn)權就遭到了實際侵害,對此類案件,應當以行為人是否改變了原有的財產(chǎn)權利關系作為判斷既遂和未遂的標準。
本案中,被告人習海珠等人以暴力、脅迫手段迫使彭桂根書寫75萬元的收條,改變了原有的財產(chǎn)權利關系,導致彭桂根喪失75萬元的債權,應當認定為搶劫犯罪既遂。公安機關及時偵破本案,恢復原有的財產(chǎn)權利關系,就如同公安機關追回被搶財物返回給被害人一樣,屬于事后行為,可以在量刑時予以考慮,但并不影響搶劫既遂的認定。
欠債人注意,休要妄圖以以下7種方式躲避還款義務,否則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冰冷的牢房。有錢不還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賭氣,有的是真心想將借款占為己有,前者還算情有可原,后者那算是道德泯滅違法犯罪了。欠債人注意,休要妄圖以以下7種方式躲避還款義務,否...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鄭小平,男,1974年4月4日出生,農民。因涉嫌犯搶劫罪,于1999年5月26日被逮捕?! ”桓嫒肃u小虎,男,1975年6月23日出生,農民。因涉嫌犯搶劫罪,于1999年6月9日被逮捕。 江西省人民檢察院撫州分院以被...
【案情】 2013年11月26日早晨,被告人張某和李某跟蹤被害人劉某(外地人)來到一銀行自動柜員機取款,等劉某取完款離開銀行500米左右時,張某和李某沖上去對被害人劉某進行毆打,被害人被迫交出500元現(xiàn)金,并寫下自愿賠償張某和李某2萬元的...
【摘要】《刑法》第293條之一催收非法債務罪對于高利貸或非法放貸的認定,應以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基準,同時以36%的實際年利率作為區(qū)分非法債務為絕對違法債務與相對違法債務的基準,兩種基準具有不同職能,可以在刑法體系中共存。以較輕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fā)[2005]8號) 搶劫、搶奪犯罪案件的情況比較復雜,各地法院在審判過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為準確、統(tǒng)一適用法律,現(xiàn)對審理搶劫、搶奪犯罪案件中較為突出的幾...
近日,兩高兩部發(fā)布《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犯罪嫌疑人在實施套路貸的過程中會觸犯不同的罪名。推薦案例對于套路貸犯罪,需要從整體上予以否定性評價,并在單獨評價每節(jié)事實后對被告人予以數(shù)罪并罰——陳寅崗、韓世平、魏偉斌、俞果非...
致人重傷的搶劫罪,法定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死刑。具體結果還要看進一步的情節(jié)和律師辯護情況。開庭時間通常半年左右吧。事關重大,建議盡早聘請專業(yè)刑事辯護律師介入提供法律幫助和辯護。可以進一步聯(lián)系。第二百六十三條 【搶劫罪】以暴力、脅迫...
導讀:說起高利貸就不得也說說老賴,老賴就像爛瘡一樣侵蝕著社會機體,污染著社會風氣,當今社會如同詐騙犯罪一樣泛濫成災、無處不在,和高利貸一樣讓人深惡痛絕。然而,公力救濟的缺失或無力,導致各種私力救濟不得已大行其道。今天就不防根據(jù)以往案例來盤點...
【裁判要旨】實施套路貸犯罪的被告人通常打著小額貸款公司的幌子,以民間借貸為假象,通過虛增借款數(shù)額、制造虛假銀行流水,采用各種手段向被害人或其他近親屬施壓索債,或者利用虛假債權憑證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對于套路貸犯罪,需要從整體上予以否定性評價...
司法實踐中,常以行為手段是否具有當場性來區(qū)分搶劫罪與綁架罪,而當未成年人作為人質,逼迫人質的親屬當場交付財物時,依據(jù)該標準又如何定罪?為使法律人對區(qū)分綁架罪與搶劫罪的標準有更為深入的認識,本期小編整理了相關裁判規(guī)則和實務觀點,供法律人參考。...